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:“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、为人民服务,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,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。”
五年来,涪城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不动摇,瞄准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”这一目标,砥砺前行;
五年来,涪城区以政策措施为保障,不断创新政策保障机制,完善教育政策支撑体系,加快推进教育改革进程;
五年来,涪城教育的集团化办学体制创新、研修协作的路径创新、改革发展的评价机制创新……已成为全区教育事业持续、快速、高位发展的最强力量,为区域教育发展作出了生动注脚,实现了均衡教育到优质教育的跨越式发展;
……
一项项丰硕成果,再次彰显了涪城教育的魅力。
集团办学 孵化优质教育
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,“均衡、优质、公平”是最核心的目标。涪城教育深刻地认识到,优质资源相对不足的现状,是制约“均衡、优质、公平”实现的客观因素,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主要矛盾。如何依托现有品牌学校,扩大辐射带动效应,实现优质再生优质,破解教育困境?涪城教育找到出路:通过集团办学孵化优质教育。
涪城集团化办学,探索于2010年,发展于2012年,成熟于2016年,到目前为止已经组建13个成员学校加盟的5大教育集团,覆盖了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、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,优质教育资源总量规模扩张初步达成,“名校催生名校”成果初步显现。
作为全市率先进行的办学体制改革创新尝试,涪城教育集团化办学既适度超前,也立足现实。曾经有段时间,有声音质疑:组建教育集团,是不是走回“集中资源办教育”的老路?能不能保证校际间公平竞争?会不会出现教育资源稀释?
五年来,涪城教体局密切关注教育集团的运行,研判集团化办学的成效。
今天,可以自豪并响亮地回应:涪城的教育集团引导得法、运作恰当、监管有力,解决了“保障教育公平、实现群众平等享受优质教育”“推进教师区域间流动,实现校际间师资均衡”“发挥优质教育资源作用,整体提升涪城教育品质”等关键问题,实现了资源有效再生、孵化全新优质教育的暨定目标。
“今年秋季,教体局决定,花园实验小学和剑门路学校进行整合,组建花园实验小学教育集团,集团内在校生达到2400余人,在依托区域内集团化办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,花园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必将走上更高台阶,为片区百姓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。”花园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郭志勇说。
探索教育集团管理新路。涪城采取“紧密型单法人”管理体制,以“一套班子、多个校区,统一管理、资源共享,条块结合,以块为主”的运作方式,实行人事、经费、制度、业务、评估考核“五统一”管理模式。各校区课程设置、教育研究、教学管理、教学进度、教学评价、绩效考核等统一要求……教体局从学校发展、教师发展、学生发展、社会认可、发展潜能等层面,对教育集团实行督导评价和质量监测。
与此同时,涪城从四个方面推动集团办学深度融合:用办学文化的融合提升凝聚力,用先进文化浸润、影响,让每个教师在集团内找到归属感;促进教师融合发展,把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延伸到集团所有组织;融合教学标准,建立集团课堂教学标准和课堂教学模式,开展课堂达标活动;用考核方式融合强化向心力,根据岗位需要统一配置教师,教师考评坚持看起点、比变化,注重过程和努力程度,让所有教师都有进步空间和发展机会。
目前,涪城教育集团内学生已达1.3万人,薄弱学校焕发了生机,成员学校教育质量迅速提升,教师队伍整体实力更加均衡,学校办学口碑持续向好,竞争力加强,社会满意度上升。
研修协作 提振前行动力
在推进集团化办学的同时,涪城教体局也高度关注教师专业成长。研修协作体建设,就是由一所城区优质学校牵头几所乡镇学校或城区薄弱学校,或由几所城区学校组成的相互协作、优势互补、互利共赢、共同发展的区域教育结盟体。通过全方位的研修协作,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,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和困难,最终促进薄弱学校管理效能、教师素质、教学质量整体提高。
“校际之间管理能力、师资水平的差异,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。成立研修协作体既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和学校自主发展的内在需求,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。我们把它作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,并提供了充分的政策支持、专业引领和机制保障。”涪城教体局党委书记、局长邓刚说。
五年来,涪城建立起包括教育行政、研修机构、学校管理各层级在内,管理、教学、科研、德育、后勤等多维度、全方位、系统化、整体性的13个协作体,覆盖区内学前教育、小学教育、初中教育、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,并形成了相应的协作研修体系、运行机制和考评体系。赋予其指导、管理、考评职能,围绕学校管理效能、教师发展水平、教学科研和教学质量、德育效果等内容考评协作体,构建起“教育行政主导,研修机构引领,城区名优学校牵头,成员学校充分自主互动”的区域研修协作管理机制,确保了研修协作的有效运行。在具体操作上,探索四条路径:突出“介入式协作”,牵头学校介入协作学校发展设计、文化建设、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师发展工作;加强协作体内教师主题活动设计、课堂建模、校本研修、课堂变革的研究指导;推进“师生联动”,开展形式独特、意义深远的交流活动;建立协作体“名师工作室”,协作体集中优质教育资源组建工作团队,对协作体内教师进行深入细致的引领、指导。
“遵循党的十八大对教育的新要求、新希望,我们通过构建研修协作体,探索开放自主、融合渗透、互动激扬的教师教育新路,让教师走出校门、班级、课堂,以更开阔的视野去学习、借鉴、研讨。我们以优质资源激发教师的积极性,以多元研修方式满足各层次教师的需求,以丰富的内容确保研修质量,以优质的研修文化影响教师价值判断和追求,唤起了教师的专业化自觉。”涪城区教师进修校校长朱玉宏说。
通过五年来的实践探索,研修协作模式呈现出四个鲜明特点:一是形态开放,跨校开展研修活动;二是形式多样,形成“名师工作室”、“研修协作组”、“联合教研组”、“送教下乡”、“定点指导”、“专项培养”等多种研修形式;三是内容多元,针对课堂教学、教师发展等现状,确立研修方向、研究主题;四是直面差异,针对成员学校教师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发展需求展开研修活动。实践证明,涪城教育首创的研修协作体生机勃勃,成效斐然。
五年来,研修协作活动年均300余次,培训15000人次,形成了《在协作中走向均衡》论文集,《涪城区教育研修协作体建设与实践研究》分获中央教科研一等奖、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。涪城的研修协作模式,实现了优势互补、资源共享、发展共赢,一种大协作、大教研的区域研修文化已经形成,一条符合涪城实际的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新路正在延伸。
评价发展 释放学校创新活力
五年来,涪城教育把握发展性评价改革主线,形成了“基础性评价+特色评价”量标,将单纯的年度考核提升为办学水平整体评估,由简单关注办学成效转为关注过程和结果,引入第三方考核评价机构进行专业化评估,学校自主申报特色奖项,充分发挥评价考核的引领、激励功能,创新考核评价机制,撬动办学积极性和创造力,让更多的学校找准发展方向、发展路径、发展力量。
“党的十八大,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,教育要发展、学校办学质量要提升,教师执教能力要提高,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是指南针。我们高度重视评价机制,组建了专家团队进行深入研究,建立和完善了评价方案和评价体系。”涪城区教体局副局长刘武说。
涪城教育的发展性评价改革,体现了“看入口,比出口,看起点、比进步”的评价思路。2017年,涪城区教体局下发的《涪城区学校工作绩效考评办法(试行)》,将学校工作细化为6大类54小项,按照城乡不同、起点不同标准,对辖区学校进行分层分类评价,通过评价发现经验、找出问题、提出对策,实现自主、内涵、持续、特色发展,促进每所学校在相应的起点上实现不同的进步。
“以前,我们总是和城区名校比较,从数据上看差距很大,没有了追赶的信心和动力。如今,我们一年后和一年前比,只要有进步,教体局就会给予肯定,这对学校和教师是巨大的鼓舞。”龙门学校老师周场奎说。
通过发展性评估,对学校自身发展成效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,让学校厘清发展目标,挖掘自身潜力,通过诊断发展中的问题,给予方向性、专业性、技术性的指导,让学校有效突破发展瓶颈。
在发展性评价改革中,教育工作者和专家、家长、社区代表等共同组成第三方评价机构,从管理效能、师德师风、学生培养、教学改革、学校文化、德育成效、教育科研、特色发展八个方面,对学校进行督导评估,形成评估报告。各学校根据评估报告提出整改方案并进行整改,下一年度专家团队再就上一年度问题进行专项回访复查。通过这种方式,涪城教育形成了一个覆盖全面、业务精良、信息多元、专业权威的学校发展性评价体系。截至2017年,针对全区中小学、幼儿园的第一轮指导评估全部结束,评估成果对学校的推动作用正在显现。在区域内,实验小学、石塘小学、警钟街小学、安昌路小学等推行的“新基础教育”、“儒雅教育”、“善文化教育”、“生本教育”等教育理念已被广大学校认可。
教育是绵阳的一张靓丽名片,承担主城区义务教育的涪城教育就是靓丽的“底色”。五年来,富于创新智慧和攻坚气魄的涪城教育人,在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”道路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站在新的起点,涪城正以昂扬之姿,努力为绵阳人民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教育服务,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。
编辑:局办公室